暮秋的未央宫里,到处都回荡着兰草的幽幽香气。
薄皇后被废已经半年多了,整个宫廷由于没有女主人而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落,似乎显得没有生气,没有一处万众瞩目的核心。虽然,薄皇后就是在位时,她也无力约束住那些恃宠而骄的皇妃们。
栗姬、程姬、王夫人,这些人或者是深受刘启的恩宠,或者是有着厉害的大权在握的儿子,哪里会将一个门庭败落、早晚要遭废黜的老皇后放在眼里?
但当薄皇后被废居上林后,一种隐约的骚乱和动荡还是露出它又冷又腥的气息。
宫廷里变得越来越冷漠,越来越诡秘,到处都能够看见明争暗斗的痕迹,这一点是刘启所没有预料到的,为了躲开这些令他意乱心烦的事情,他索性趁着这个春天搬到长安城西的行宫里去居住了几个月。
那里本来充实的都是些刚刚年满十四岁的仕女,她们都是经由馆陶长公主亲自面试的备选宫廷的贵族女子,其中既有北地胭脂,也有江南闺秀,一个个都是那样天真蒙昧、纯洁动人,令好色的刘启体会到温柔乡的真实滋味。
而空寂已久的猗兰殿内,早习惯了冷遇的王夫人,却在对着妆台上的一面螭花青铜镜愣愣地出着神。
她是个喜欢梳妆打扮的人,虽然刘启早已不再垂怜她,但这并不妨碍她每天早晨起来花上两个时辰梳好自己的高髻,穿上简朴而美观的茧绸衣裙。
镜里,那还是个艳丽的女人,却艳丽得十分不真实,一种即将凋谢的气味散发了出来。
王夫人知道,自己最好的年华终是过去了。当年,长发及地、肤白如雪的她刚刚由馆陶长公主荐入东宫时,竟令身为太子的刘启眼睛一亮,当即将一向宠爱的栗姬抛之脑后,专宠了她数年。而这些都已经是往事了。
“娘!”随着这清亮的呼唤声,十二岁的阳信公主带着一群佩刀侍卫,满头是汗地闯了进来。
“你上哪儿去了?”王夫人嗔怪地看她一眼,从镜边取过一条洁白的面巾,轻轻为女儿拭汗,虽然是深秋,风里透着砭骨的凉意,但阳信公主的脸上竟然挂满了汗珠,“我打发人找你吃饭,长乐宫和未央宫两处,都看不见你的人影。”
阳信公主用有些诡异的眼神看着母亲,她的脸上浮出了一丝洋洋得意的神色,忽然之间,她将收在背后的手提起来,笑道:“娘,你看,这是什么?”
王夫人一瞥之下,脸色不禁剧变,她吓得大叫一声,面巾也失手掉落——阳信公主的手里,竟然拎着一头淡褐色的胖乎乎的棕熊崽子。
这只熊崽大约有两尺来高,深黑色带金紫的眼睛,似睁非睁。它柔软的鼻头上粘有一些吃剩的肉末,正吐出粉红色的小舌头在舔玩自己的手掌。
熊崽脖子上的一块皮被阳信公主紧攥着,熊崽虽然幼小可爱,但偶然张开嘴,白牙森森,显得十分骇人。在到处都是丝幔、铜镜和香炉的深宫,陡然见到这种野兽,怎么能令人不觉恐怖?
王夫人往后倒退两步,控制不住地尖叫道:“你这浑丫头,又弄这些东西来吓唬娘!快把它放回围苑去,听娘的话!”
阳信公主的头摇得像只拨浪鼓,她欣喜地搂住小狗熊,不停抚弄,哼道:“才不!这只熊崽,我花了好大的工夫才弄到手,娘,你不知道,我骑马回来的时候,它的娘跟在我的马后头拼命追呢,吼叫声震天撼地。亏得我马快,不然小命都保不住。跟我出去打猎的六个侍卫,除了公孙敖和李孟,其他四个身上都带了熊爪的抓伤,李小三儿的肩膀给撕烂了,叫人抬了回来。”
“真是胡闹!”王夫人真的动了气,扬手作势欲打女儿,恨声说道,“你在后殿喂了十几条狼狗,让火龙马睡在侧殿,这些听都没听说过的事,我全都纵容了你。前儿个,你弄了一条大蛇回来,不小心逃到花园里,把正在赏花的程姬吓得昏倒在地,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。你五哥江都王正恨得牙痒痒的,带着群王宫侍卫到处找你,要毒打你一顿,给他娘出气呢,亏得有你父皇回护,这件事才算罢休。你没有半丝悔改的意思,现在倒好,又抱了只熊崽子回来,你当娘的猗兰殿是马棚吗?到处野兽出入,臭不可闻。”
她说着,转脸对跟在阳信公主后面的一群侍卫,怒气冲冲地说道:“你们都是干什么的?阳信胡闹,你们也肯陪她胡闹?将我的再三叮嘱都置之脑后。下回再如此,我便告诉掖庭令,让他重重责打你们,罚去俸禄和名位。”
常年跟着阳信公主的十二名侍卫,大多人到中年,本来性格稳重,无奈被这刁蛮任性的小公主逼迫,天天恶作剧,大违本性,早已叫苦连天。
此刻,他们听到王夫人责骂阳信公主,心下大快,却都假装出愁眉苦脸的模样,向阳信公主哀哀恳求道:“大公主,你都听见了,夫人要捉了我们下掖庭大狱呢。你就饶了咱们哥儿几个,别天天弄那些新鲜花样,也和二公主、三公主似的,学学读书写字、女红针黹,成不成?你老人家能赏奴才们一口安稳饭吃,让奴才们一家老小过上平安日子,奴才们也就感激不尽了,算是你老人家疼我们了。”
阳信公主置之不理,她抱着熊崽不断梳弄,斜倚住猗兰殿中的朱红柱基,不屑一顾地撇了撇嘴,说道:“不就是那些诗歌和孔夫子的经书吗?随便你们拣一本来,我都能倒背如流。亏南宫和隆虑她们好意思,天天翻来覆去就背那几本木简。说起女红,娘,我怎么觉得,那小小一根绣花针,一拈起来,比青铜长矛还要沉手?娘,你一定是生错了,将我生成一个能够弄刀使枪的男孩儿,那才好呢。”
这孩子真是大言不惭,王夫人一生也未见过像她这样刁蛮任性的女孩,哪里想得到自己会生了这么个宝贝!
此刻,王夫人被女儿说得哭笑不得,只得拂了拂袖子道:“罢了,这会子我有事,不和你理论。也怪娘,自进宫就盼着生儿子,等你生下来以后,一直当成男孩儿养,养成这般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,将来嫁给谁去?”
阳信公主见母亲不与她计较,不由得大喜,抬手用袖子擦了擦脸,嬉皮笑脸地凑过去道:“娘,你有什么事情?对孩儿说说,只怕我出的主意,比谁都要高明。”
王夫人啐了她一口,又坐回那面螭花铜镜前,怔怔地对着一幅半旧的白丝帛,一边提笔乱画,一边头也不回地说道:“你去吧,弟弟在找你呢。”
“唔。”阳信公主捉了这头小熊,原本就打算抱给同胞弟弟、同样喜欢恶作剧的胶东王刘彻去看。
阳信公主知道,好动爱斗的刘彻只要见了这头小熊崽,只怕比自己还要兴奋些,她一边答应着,一边想着刘彻的大喜劲头,心下欢快,转身便要往后殿走。
正在这时,阳信公主无意中扭过脸来,忽然从镜内瞥见,王夫人面前的白丝帛上,竟然密密地写满了一个“栗”字。
她心念电闪,转身吩咐侍卫们道:“李孟,你把这熊崽子抱给胶东王玩,说我待会儿就去。别的人都回去吃饭睡觉,今天晚上要捉蛐蛐儿,昨天那头‘铁须王’不是输给鲁王了吗?我听得小黄门说,城东坟岗子里有好虫,咱们去捉一只天下无敌的。记得,酉时出门,别灌饱了黄汤,喝得不知东西南北!”
她絮絮叨叨地吩咐完了今天的要政事宜,这才不耐烦地挥了挥手,命侍卫们离开。
那些中年侍卫们如逢大赦,轰的便散了。
猗兰殿里顿时一片安静。
青铜兽头上喷着细细的桂木香,琉璃屏风后隐隐遮着商鼎和镀金的周代美人立像,妆台上,一座鎏金自动的沙漏下,一群白玉脂刻就的小人儿,正在不停地翻着跟头,走着钢索,嘴里吞吐着雪亮的长剑。
这一年,由于府库充盈的缘故,刘启不再像从前那样过度俭朴了,有时候会赏赐一些名贵饰品和四夷贡品给大臣和嫔妃,而王夫人得到的赏赐仅次于栗姬。
谁都知道,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是赏给王夫人的,而是刘启送给阳信公主和胶东王刘彻的礼物。
“娘,我知道你在烦什么。”阳信公主见殿内无人,笑嘻嘻地攀着王夫人的肩膀,眨着眼睛说道。
“你只是个小女孩儿,能知道什么!”王夫人长叹着,将笔在白丝帛上乱抹,涂去那些大小不一的“栗”字。
阳信公主直起腰来,有些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娘放心,她争不过你的。”
“谁争不过我?”王夫人装聋作哑。
阳信公主没有说话,低着头,纤细的手指在丝帛上用力点点那个“栗”字。
王夫人见自己心事暴露,索性不再涂抹栗姬的姓名,掷下狼毫笔,身子无力地倚住妆台,叹息道:“我哪里争得过她!人家的儿子是太子,自己又整天打扮得妖妖娆娆的,缠得皇帝一步来不了猗兰殿。我拿什么和人家比?”
阳信公主见母亲的话里大有悻悻之情,显出沉重的失落感和强烈的嫉妒心,心下不禁有些好笑。
她暗自思索着,父亲刘启本来就喜欢渔色,在城西建了座别宫,将全国各地十三岁以上,二十五岁以下的美女都养在里面,以备后宫,他自己也不断行幸西宫,并在那里分封了许多低等嫔妃。今年春天,他竟然在那里一住三个月,没有回宫。
王夫人姐妹和程姬、贾夫人,虽然大有醋意,但都敢怒不敢言。
只有栗姬经常和刘启大吵大闹,说来也怪,她这般争风吃醋,刘启反而特别宠爱她。栗姬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,却比三十一岁的王夫人更得刘启欢心。
去年,薄皇后被废居冷宫之后,汉宫里面,上至夫人,下至才人,人人都在怀着非分或不非分的梦想,觊觎着大汉皇后的赫赫高位。
这无数个宫廷女人中,最有希望的,当然还要数那六个有儿子的嫔妃。
而六妃当中,除了唐姬无宠、姨母小王姬早故、贾夫人之子资质平常外,其他三个皇妃,也就是栗姬、程姬、王夫人,都对大汉皇后的名号虎视眈眈。
其中,最有胜算的人,便是栗姬。
依着汉家立长不立幼的皇嗣规矩,栗姬的儿子是皇长子,几年前已经被册封为东宫太子,如果刘启再立皇后的话,栗姬顺理成章会登上皇后之位。
年老色衰的程姬,虽然对栗姬可以看得见的辉煌前途心怀不满,却也无可奈何,只得盘算着将来能到江都王的属国里做一个威重一方的王太后,也就心满意足了。
但仍然年轻貌美的王夫人,却会对此事耿耿于怀,万分不服。
是的,栗姬比王夫人大那么多,眼角、脖上早已滋生出了无数细纹,而且栗姬态度傲慢、性格脆弱,且心胸狭隘,如果将来做了皇后,并且在刘启百年后又成为皇太后,那王夫人的日子可就是越过越如履薄冰了。
虽然王夫人一直小心隐忍,可刘启对王夫人还有胶东王刘彻偏宠多年,刘彻生下来时的梦兆,又早在未央宫、长安城里传得沸沸扬扬,爱记仇的栗姬,将来岂会放得过王夫人母子?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,就是前车之鉴。
但是,若想和栗姬放手一搏的话,王夫人又未免有些自不量力。
论起子息,栗姬的两儿子均已成年,一个是皇长子,一个是排在第二的河间王。
按照大汉“立长不立幼”的皇嗣体制,怎么也轮不着王夫人的独生儿子、胶东王刘彻。
胶东王今年七岁,在儿子们里面,次序排在第十位,尽管深受刘启疼爱,他也绝不可能越过自己那九个资质还都算得了中上的兄长,被册封为太子。
类似这样的事,当年的汉高祖曾经决心为最宠爱的戚夫人办成,而到了最后,性格强悍的高祖刘邦却也只能在群臣的劝谏下停了手,并因此令戚夫人及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结怨于吕后,最后一个变成人彘,一个被吕后毒死,下场极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