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丽薇向我微笑:“轮到你了。”
所有的人都看着我,我该说些什么呢?说巴黎19区灰暗的角落?经常哭泣的二房东阿美?各类匪夷所思的、昂贵的物价?这些是我对巴黎的第一印象。我当然不会说它们,我说理想,说来法国的目的。我想与文字打交道,不论是中文还是法文,文字是人类记录情感的途径,我说我想进入文学专业,成为作家。
这是理想,无论多“狂妄”,没人嘲笑你。
那时年少,多美好。
下课时,丝丽薇悄悄叫住我,问:“亚洲文化中,如果拼错别人的名字是不是很不礼貌?”
她指的是朴同学。
我脑子一蹦跶,忽然想到电影《蝴蝶君》,法国人对神秘的东方文化抱谨慎态度,小心翼翼,怕冒犯了他们看起来莫名其妙而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“禁区”。
丝丽薇怎么不去问金基男同学呢?好歹他们都来自韩国。
朴同学的发音也不好啊,把丝丽薇叫成“四里外”。
我觉得朴同学有点儿小题大做,老师又不是故意的。
我说:“韩国同学可能对名字发音比较讲究,不过他们很尊敬年长的人,尤其是老师。”
丝丽薇是个敏感的人,她很快就明白了。
人心哪容得下双重标准。